(资料图片)
大至国家,通过每五年的经济规划,一步一脚印,走上富强的道路;小至个人,何尝不需要作出人生的规划,以尽其天赋达成各种人生目标?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中国传统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且看看孔子《论语·为政》怎样说到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什么孔子说他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呢?不是有点太迟吗?在古代中国,一般士族子弟是八岁入学,学习音韵、训诂等解释字音、字形和字义的学问,谓之“小学”。古代的“小学”属于传统经学的一门学科,等于现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文字音韵训诂”、“古文字学”等基础课的内容。到了十五岁,他就开始学习儒家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谓之“入大学”。因此,“三十而立”的意思,就是每三年读通上述一本儒家经典,学立而德成,才能对当时的朝廷和社会有所建树。
当然,在今天,不是要求大家每三年读通一本儒家经典,但参考这样的精神,每三年学好一门可以一生致用的知识或技艺,一定受用无穷。实际上,“一万小时法则”也指出,普通人做任何一件事,经过10000小时的锻炼,就能够成为精于此道的“天才”。如果每天从事该工作或技艺八小时,大约三年多就是10000小时了。什么技巧能够一生致用呢?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书法,又或者每天诵读《论语》《道德经》和诗词等,假以时日,能够出口成文,人生的境界就提升了。
四十岁,中年危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都要照顾,工作上又未必如意,要“不惑”不太容易。孟子的说话可以给予我们答案:“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简言之,对于名利得失,顺境逆境,不会因此高兴或伤心,就是不动心。
五十岁,开始要想想退休后的生活如何,“知天命”似是陈义过高,未能追求。孔子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君子,简单来说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奉行仁义礼智信五德,多做善事,就是掌握天命运行的原则。
六十岁,踏入退休的年龄,一方面担心自己和伴侣的身体健康如何,另一方面担心子女或后辈能否成家立业。“耳顺”是指“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即耳听儒家经典之言,道理便入心了。对今天一般人来说,似未有实行。我们再看七十岁,便能并在一起解通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不要理所当然以为是“为所欲为”地去做事,孔子的意思是,由于经教道理经过数十年的浸淫实践,而深入心中,所以做任何事情,不需要去想,就自然合于中道,即是善。
因此,孔子上述十五岁至七十岁的目标,只是人生的里程碑,实际上在不同的年龄,都需要做到志于学、立德、不动心、守中道。人生既快乐,亦利己利人。(蔡思行)
标签:
03-18 14:53:54
03-18 14:51:07
03-18 14:47:48
03-18 14:44:44
03-18 14:40:44
12-04 14: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