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如果这1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说课稿设计相关的文章。
(相关资料图)
怎么设计说课稿
怎么设计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节讲的不是某个项目具体的设计过程。而是设计的一般过程,内容上具有设计的共通性。 (2)本节体现了教材设计上“先总后分”的特色。正确地把握本节与后面几章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本节的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一般过程的主要环节。 (4)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教学平台,引领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不断优先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建构一般过程的概念。 (5)初步感受设计本质是具有创新。 (6)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 (7)充分体现技术的人文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作品,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应难而上。同时,为了防止在第一次动手操作就碰上过多的困难,所以这次制作内容不宜定得太难。
3、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学习资源:课本、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材料
4、学习目标与任务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5、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般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难点:(1)知道成功的设计应该形成多个方案; (2)产生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和优化。 6、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本节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座,点名和准备播放课件。
2、新课导入: 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它有着科学合理的基本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当今很少有产品是偶然被开发出来的。 设计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它还需要动手能力,如测量、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各种工具。 学校在我们一进入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个小凳子,以便同学们在开会或其他室外活动之用。同学们对学校发的小凳子满意吗?如果去郊游你愿意带上这个凳子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放入我们书包的便携式的凳子呢?本节我们将通过设计便携式的小凳,来体会一下设计的一般过程。
3、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3)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4)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5)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4、讲授新课:(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我们可以大致把设计过程分成五个阶段。但这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过程,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过程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讲,设计是一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 老师刚才通过调查和询问同学们就发现同 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小板凳的设计要求: 1. 结构稳固,最大承重为600牛顿。 2. 质量不大于1千克,并能方便地 放入中学生书包。 3. 材料成本不高于3元。 (二)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定: 首先,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其次,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1)收集信息: 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 (2)设计分析: 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3)方案构思(发展想法): 最具挑战性,需要创新思维,大胆构思,发挥个人潜力。 (4)方案呈现(绘画方案草图): 将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具体化,形象化和视觉化。 (5)方案筛选: 选择方案:分析比较,权衡和选择 (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绘制样图、制作模型、制作原型 (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1)测试: 技术试验 (2)评估: (3)优化: (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5、课堂小结与课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 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 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 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 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 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 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说课稿设计:花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绘画《花路》这一个活动选自《找春天》这一主题,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开了,而这段时间我们正好在接触圆形和线条、螺旋线和线条的组合画,为此我想通过画各种各样的花激发孩子的创造意识。同时通过画花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花的生长过程。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孩子的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要求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现代幼儿艺术教育则强调精神创造的意义;强调艺术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为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通过帮助孩子认识花朵,通过自己观察,看看、想想、说说、画画,帮助幼儿掌握技能,培养创造意识。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为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2、说目标
鉴于对该活动的认识,并结合小班幼儿的水平,我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圆、螺旋线和短线进行花的造型的创造。
(2)初步感受美的能力,在创造中体验乐趣。
给予对本次活动的分析,我把活动的重难点放在花的造型设计上,通过多种感官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3、教具准备
根据活动的需要,及给予幼儿美的感受,我把幼儿的作画纸设计成淡淡绿绿的草地,同时我运用大图片供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花,通过小图片的出示,让幼儿知道各种图形与线条组合后花的造型,激发创造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
绘画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们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大胆创作。为此,我将此活动设计成让幼儿观察为主,通过故事导入,看看、说说,让幼儿感受各种花的造型,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意识。这样做,我觉得不仅让幼儿大胆参与活动,还能激起幼儿大胆探索、创作,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进而达成目标。
1、故事激趣法:通过故事《花路》导入,帮助幼儿了解花的生长过程,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图片引导法:小图片的运用对孩子的`帮助是很大的,由于要创作各种不同的花,在孩子的思维中花的造型还不多,为此通过各种花造型的小图片帮助幼儿进行梳理,如大圆、小圆能创作出什么花,圆和线条又能创作出什么花……给幼儿创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1、以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我们听过花路的故事,故事里面的小熊捡到一只大口袋。口袋里面装的是什么呀?(这样设计可以让孩子对花的生长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出事图片)看这些花有什么不一样呀?幼儿回答。
师:总结: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高矮不同。(在这一环中,通过孩子看看、说说,让孩子知道原来花的造型是很多的,通过圆形、螺旋线与线条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花。
3、你喜欢那一朵花?这花是有那些图形宝宝和线条宝宝组成的呀?(幼儿回答)师示范画花及组合的线条。(这是解决活动难点的环节,通过小图片的运用帮助幼儿进行梳理、提炼,从而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创作。)
4、幼儿操作
有了大家的交流及小图片的辅助,孩子们对花的创作有了底,在操作中这时孩子们从探索中获得经验,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6、讲评
这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互相的学习,从而激发孩子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赶海》说课稿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下面就针对第一教时的教学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称赞》说课稿设计
【说教材】
《称赞》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课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两个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事,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全文着力从细节处体现真情,从平淡中体现深情。同时从教材的编排看,第五组教材都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主题进行单元整合的。
因此,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文的情感线路,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本课分成两课时,现在着重介绍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刺、猬”等10个字。
⑵正确理解课文,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识字的方法。
⑵小组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3、情感与态度: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⑵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4、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并且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说教法】
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贯穿落实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本人对本课作如下设计:
一、情景导入,质疑激趣
童话故事往往最能吸引儿童的目光,而且此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因此课始导入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使教学融入一个童话情境。接着通过认识两位活泼可爱的动物朋友──小刺猬和小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以“小刺猬在采果子的路上发生什么事?”为质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氛围。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有目标,思有方向,并且有高涨的情绪。
二、情境识字,循序渐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而且识字教学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并且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学本课八个生字时,我以游戏“帮小刺猬采苹果”为主线,由带拼音读过渡到去拼音读这两个学习层次,让学生自主发现识字的方法。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例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时,我设计了自主读课文、小组合作读生字、伙伴之间互相提醒难读字音、自由练读生字,小组开火车读生字等几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在合作学习中自行感悟识字的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朗读理解课文时,我设计了在小组中说说“小刺猬在采果子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这样安排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同时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丰富发展语言。接着在小组中读自己喜欢的话,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力求创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得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发扬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尊重个性,朗读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再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体验人物所表达的情感,积淀成为自己的思想。
五、指导写字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动动笔,写一写。根据本节课生字的学习要求,本节课我选择了“板、椅”这两个带有木子旁的字进行写字教学。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板、椅”两字都是木子旁,这样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生字的影响,而且潜移默化的帮助了学生记忆生字。随后通过感知两字的笔画,以及学生之间互相提醒写时要注意的地方,指导学生把生字写正确。接着教师示范与学生一起书空,写完后让学生互相评议,使学生在评议中提高书写的技能。
一.教材分析
《养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虽然描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景,写出了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却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本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一篇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词典完全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我校的花池养了很多花,但作为学生,有的爱花,有的不注意花,他们的家庭也未必都在养花,所以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本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外,把重点放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做准备。
3.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本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在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趣”、“较”、“昙”、“秉”、“载”、“置”等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同时对老舍养花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自己对养花的看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养花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从课内转化向课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
四.教学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以生活为基础,以朗读为方法,以思考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激情导入,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明确作者获得乐趣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
(1)让学生提前观察学校和周围居民养花的情况,并和养花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养花目的和方法有初步的感知。
(2)老舍是中国文人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解他的生平思想,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和课文内涵的把握。介绍老舍,可提前指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信息,并合作交流信息。
(3)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并和同学讨论交流,明确音形义。
(4)搜集一些和花有关的诗句,交流并积累,初步感知“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5)发放一些统一的白纸,邀请部分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描摹一些花的图画,并标明花的名称。
因为课前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较多,如面面俱到难度过大。所以,本着学生自愿和教师统筹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每组侧重准备一个方面,并将预习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教师提出要求,每组的预习成果须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二两小组的展示时间各不超过2分钟,第三小组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四、五两个小组则可根据学生实际,不做量的要求。当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索更多的课题。
2.谈话导入,展现成果
首先和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邀请第一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介绍养花的感受。结合学生所谈的内容,教师导入《养花》一课,板书课题。
邀请第二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简介作者老舍,教师简要强调或补充。
邀请第三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归纳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即刻在田字格上书写一遍,加强感知。
每一小组代表展示完毕,指导代表大方得体退场,指导其余学生掌声鼓励,教师也需注意用眼神、掌声、语言来鼓励。当然,学生的上台展示和掌声鼓励应让学生养成习惯,一切自然而然,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要求。
预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条件充分发挥潜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提高。对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须充分肯定,不足之处也不能妄加指责,需和学生平等对话,探讨如何改进方法,让学生期待着下一次会表现更出色。
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有的适合齐读,有的适合分角色朗读,有的适合单人读。就本文而言,单人朗读比较适合。接下来征询学生意见,哪些同学来读,按什么顺序读,在本座位读还是上讲台读。
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不能任由学生争论无法实施,也避免强人所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朗读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临时提出要求,难免会出现冷场。
当学生朗读完毕后,请朗读者说说在朗读方法上的体会,也请其他同学进行一些点评。点评可以谈优点,也可指出不足之处。如同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询问朗读者有无接受批评的勇气,对提批评者可于课下提醒注意自己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在让学生感知朗读方法的同时,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当朗读者回位时,应给以热烈的掌声。
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养花,养什么样的花,在养花过程中作者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对养花是什么态度。
4.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经听读--自读--讨论,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和上述问题相关的语句。学生了解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乐趣不难,可为什么会得到乐趣,需要进一步去探讨。这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需将学生从表层的阅读引向深层的思索。教师可引导质疑,作者养花,卖花人也养花,他们有何不同?恰巧我们洪圩小学近年购买了许多花卉装点校园,学生对卖花人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提示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作者养花是把它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卖花人却把它当成牟取利润的手段。由此,学生也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为什么不在乎花开得大小。
理解作者养花缘自爱花之后,便引导学生谈谈养花之乐。到此时,学生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结合课文不难发现欣赏花会带来乐趣,养花时的劳动过程会带来乐趣,亲手劳动取得的成果会带来乐趣,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带来乐趣。
5.学生质疑,主题深化
总是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道路走,表面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也许提不出来独特的看法,也许提出的看法荒谬或价值不大,教师须合理面对。不能嘲笑讽刺,也不能茫然无措。以鼓励为主,适合当堂解决的当堂解决,不适合的留于课后探讨。
就本文而言,学生质疑养花有时也会带来伤心,为什么还爱花养花很有可能,学生不疑,教师也该引导学生提出来。因为养花主要是带来乐趣,伤心是有,但是是次要的。再说,正是可能会有伤心,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欢乐。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许会有学生提出自己并不爱花,不觉得养花有什么乐趣;或者养花没用,还不如种点经济作物能卖;或者养花太累人烦人,不愿自己养等等。那么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6.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第四学习小组所搜集的诗句和第五学习小组所绘制的图画合并制作成为手抄报,于教室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之美,同时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附1.作业设计
1. 填空:有有(),有()有(),有()有(),既()又(),这就是( )。
2. 写出九个含有数字的成语。
3. 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 不加强环保,人类就无法生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4.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实在不喜欢花草,也可选择你喜欢的其它一种事物。
附2.板书设计
13 养花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情趣)
养花--- 乐趣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成果) 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 又长见识(意义)
七.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设计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关系,将教室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尝试将语文学科的学习空间突破教室,将学习的时间突破40分钟,让学生在发现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终生发展打好基础。本设计也是我对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索,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5月
[《养花》说课稿设计]
有关安全教育说课稿设计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的快乐成长,离不开安全的维护。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学生非正常死亡,也就是每天有40多名学生因种种原因而死亡。这些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安全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课堂中开展安全教育就如同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只有安全做保障,孩子们才能快乐成长。今天我有幸和大家一起探讨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谈谈我对低年级学生关注安全,处处注意安全方面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我的安全我知道》(1-3年级适用)中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思想,唤醒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成长、进步。并养成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的行为。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简单的交通法规,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懂得在社会,家庭及学校内存在的安全知识,养成文明行为,
提高安全防患意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以致用—总结升华先进水平5个层面达成教学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
清楚遵守各项法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杜绝隐患从我做起,珍爱生命从规范做起”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和突发性事件到来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3、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患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简单的交通法规及交通标识,知道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
的一些安全小知识。
难点: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觉遵守各项法规的行为与能力,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说教学
本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构,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境导入,直观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放学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的视频,一些简单的道路交通行驶标志,及校园内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图片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用事实说明道理。
2、提问竞赛法、亲身演绎法
通过有奖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探究(在校园内我们注意的安全事项?)并和学生一起出演《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情景剧,分析可能出现的多种情景,引导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中获取知识。
3、归纳总结法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 三、说学法
改变以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我主采用了“思考问答法”“案例分析法”“亲身体验法”及“自主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案例,激趣导入
通过小在放学路上看见同学在路上踢足球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一个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真不值!),激发学生随时注意交通安全。
2、设疑提问,自主探究
通过提问(在校园内应注意哪些安全?)的答题竞赛形式,让学生自由回答,自主选择判断各种行为的对错,该如何预防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学会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
3、亲身体验,处处防患
通过表演小明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的现场模拟,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再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案例,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切实感受到,危险就在向在身边,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及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
4、回归生活,消除隐患
通过捉住了坏人,欢庆放烟花的场景,引出消防安全知识,拓展到家庭用电及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方法?(及时修理及拨打火警电话119等),提醒学生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一些自救的知识,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就能健康成长。
5、警名诵读,总结升华
小学生,上学校,走路要走人行道, 过马路,别乱跑,十字路口看信号; 上下楼梯不拥挤,集体活动守纪律; 家用电器和煤气,使用时要注意, 阅读说明再开启;
发生火灾不要慌,快叫大人来帮忙; 放学回家快快走,回家晚了爸妈愁; 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 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 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安全的旗帜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批评批正!谢谢!
《蜀道难》说课稿设计
1)导入
师: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将其中的名句背出来。
生1:《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2:《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3:《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4:《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师:那么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2:还有瑰丽神奇的想象。
生3:善于抒发对理想 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奔放。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你们想知道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李白的吗?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又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新俊逸”也是对李白诗风的概括。
(评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唱戏前的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我的导入虽简单,但联系了已有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已经学过的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李白诗作的特点和风格。)
2)形式多样的诵读
第一遍:听读,听录音,校正字音句读错误。
第二遍:跟读,读完后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出现的次数最多?
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蜀道难行的?
生:三个方面——高、险、战祸之烈。
(评价:前两遍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解决并疏通字词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我的板书是一条斜线,如同高耸入云的蜀道。线下端写着“蜀道难”,线上端板书“难于上青天”。)
3)研读、评读、品读
1、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然后再请他说说为何这样诵读。之后其他同学点评。
生1:读第一段
生1:诵读理由:开头“噫吁嚱”四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蚕丛及鱼凫”等四句写蜀道历史,要用舒缓的语气;“地崩山摧壮士死”应读快,读出气势,最后写青泥岭的曲折盘旋和登山者的情态,应读得较慢,突出人们的无可奈何。
师:说得很好,在诵读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重音、感情、停顿、语调、节奏(语速)。
师:请大家试着划停顿、标出重音。古诗文中的停顿一般来说是三言一顿、四言两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请同学们再次试着自由朗读一遍。
2、师:哪些语句表现蜀道高的特点呢?说说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生1:“蚕丛及鱼凫”四句写蜀道闭塞,暗含着高山险阻之意。
生2:“西当太白有鸟道”用鸟道烘托山高,用五丁开山传说写出蜀道来之不易。
生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运用“六龙回日” 的神话烘托山高,同时以水险衬托山高。
生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了反衬手法,衬托山高。
生5:“青泥何盘盘”四句,运用了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写人在山顶摸到星星以及抚膺长叹的情态衬托山高。
(评价:此环节让学生将内容的理解与前面讲过的李白诗作的创作风格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了。)
3、看蜀道的图片
(评价:此环节旨在通过图片欣赏,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中的画面加以想象。想象太白鸟道、五丁开山、想象六龙回日、冲波逆折,想象黄鹤难飞、猿猱愁度,想象青泥曲折、行人情态。
(评价:诗歌的写作需要想象,朗读和理解诗歌同样离不开想象。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研读第二段
1、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诵读,并谈谈你是如何处理的。
生1:读
生1:此段开头“问君西游何时还”两句读出询问的关心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四句应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悲凉之感。“连锋去天不盈尺”四句要快速昂扬,读出气势,最后两句应读出感叹和反问的语气。
师:哪些语句写出了蜀道之险?
生2:“但见悲鸟号古木”四句。
师: 这四句选取了哪些意象?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生2:意象有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为我们渲染了空寂荒凉的气氛,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险、之难行。
生3:“连峰去天不盈尺”四句也写了蜀道之险。
师:这四句又选取了哪些意象呢?
生3: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砅崖转石。
师:请同学们用电影镜头取景的角度对这一画面加以想象。首先是一个“连峰”的长镜头,然后是枯松的特写,接着“飞湍瀑流、砅崖转石”让画面动起来。整个画面形象声音俱全,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5)研读第三段。
师:此段应该怎么读?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范读。
生1:诵读。
生1:“剑阁”句要读出“峥嵘而崔嵬”的气势,中间四字句应快速读出险恶,结尾要“慢读”,读出感叹的语气。
师:此段写战祸之烈,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这样写的意图?
生:从“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可知作者写此诗时可能在长安,写诗目的可能是送别友人。写蜀道难行、蜀地战祸惨烈,劝友人别去蜀地。
师:分析得很好,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6)齐读课文,联系已学过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出现的反复语句,说说文中多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何作用?
生1:“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反复出现起强调作用,可以形成一唱三叹、回还往复的作用。
生2: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咏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叹高,二叹险,三叹战祸之烈。
生3:此句既是咏叹的主体,又是诗意的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
7)总结全文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如神话传说、夸张衬托、借景抒情写出了蜀道的特点,蜀道确实难行啊,今天,我们的铁路不仅穿越了巴蜀,而且天路通到了青藏高原。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是“地灵人杰”!
《一面》说课稿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面》这篇课文。(板书:一面)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上一节课同学们自读了课文,现在有个问题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我想把一面这个题目改为我和鲁迅先生或鲁迅先生给我的关怀,这样好不好?
评:本课教者开门见山,用题目变换的方法,把解题权交给学生,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问题提得好,这个头开得好。
生:我认为不好。这个题目虽然只表明见面的次数,但它能造成悬念,诸如:是谁见面?是怎样才见的?见面的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不懂。这样,就使读者争着去看文章。有吸引力的题目是好题目。我觉得这个题目好。
生:我也认为这个题目好。一面在时间的概念上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短暂的。然而从课文的内容看,就是这短暂的一面却使作者获得了巨大的激励以及精神上的支持,从而更突出了这一面的思想意义。而老师您的题目没有特点,俗气、不新颖。
评:一石激起千重浪。题目变换的问题,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题,学生的陈述与讨论,都出自他们的理解,既动脑动口,又能排除理解中的疑点,远比由教师一人包办解题有针对性而且深刻。这样,学生既得到丁训练,教师也省却许多口舌,毫元填鸭之嫌。
生:我补充一点。一面这个题目乍看去很普通,但一面的价值却很大,两者之间形成了大的反差,给读者的印象就很深。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么看来题目还是一面好,对吗:刚才同学回答问题时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面的意义、价值。请问课文哪些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
生:课文将近结束那里写到作者与鲁迅先生别后四年里他历尽了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时总是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被人随意辱骂、踢打时也总是昂着头。作者为什么那么坚强?用他的话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师:这里,作者以自己经历的具体事例明确地告诉我们,他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来自鲁迅先生,他即是来自鲁迅先生那次偶然的见面时先生给他的关怀,对吗?
生:对。
评:课堂讨论,教师妥善于掌握火候,适时引向深入,既可边克拖沓出偏,又能激发学生新的兴趣。教者由解题引向探索命题的深意就起到了这一作用,并为进入教学重点作了铺垫。
师:这实在就是一面的意义和价值。大家再看看表明这个意思的句子还有没有?
生:还有最后两段就是。
师:好,说得具体点。
生:这两段写了作者对先生逝世时抑制悲痛和要踏着先生足印继续前进的心情。对先生的死他说不愿怠情地悲痛。而是要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评:教者围绕课文的写作主旨,先从开头结尾两部分展开分析。开头部分抓的是题目研讨;结尾部分抓的是行丈语言,一前一后,遥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
师:作者对先生逝世的态度也说明了一面的价值和意义!
生:我是这样认为,文中的感情是放纵、无拘束的意思。不愿恋情地悲痛就是说自己不愿意一昧地沉浸于悲痛之中,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生的遗志,去走先生还没走完的路。
师:这样才是对先生恩德的最好的报答。
生:才是对先生的尊敬和热爱。
师: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和决心,来自与先生短暂见面获得的关怀,同时也来自对先生深刻的了解认识。现在我们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了解鲁迅的。
生:通过与鲁迅先生的接触。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外貌。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语言、举止。
生:还有神情。
师:同学们谈的都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外貌、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来了解认识鲁迅的。
评:学习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基本目标。因此,教学进入了主攻目标的分析环节。仍是由教师导向,学生分配。
师:概括得好。(板书:外貌语言神情举止)大家已经自读了课文,了解到作者观察最多的是一一
生:外貌。
师:一共观察了一一
生:三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观察人的一般习惯首先是观察外貌。鲁迅先生的外貌又很有特点,比方说理平头、留一字须、瘦、穿长衫,就更容易引起作者的注意,所以观察了三次。
评:还是用由总到分的才法展开分析。
生:我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作者多次观察的原因不是先生的外貌有特点,而是当时不同的情况导致了他多次观察先生。我还想说一句,由于各次的原因不同就使二次观察不一样。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课文。先看第一次外貌观察有什么特点。
评:按照行文顺序,一步步作二次观察的比较分析,求出二次观察的不同条件所产生的不同观察效果,并从中体会人物观察的规律。
生:这次外貌观察从距离看比较远。
生:这次观察是偶然的相遇,并未怎么注意。作者往里面看是因为里面传出了像孩子一样天真、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的笑声,不是专门为看里面的人是什么样子。
生:由于当时下小雨,所以暗得很。再则由于人物在书店的里面,因此看到的人像只能是模糊的。
生:只能看出个概貌:身形瘦,样子是中国人,身穿发黄的长衫,咬着烟嘴,烟的光亮和烟雾。
师:作者对先生的观察,是一瞥的印象,只有一个粗浅的轮廓。现在我们看第二次外貌观察,与第一次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o
生:这次观察的距离比第一次近。
生:这次观察是注意的。因为先生是在我为买不买书踌躇,内山老板看出我的心思,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之后走出来的。这就引起了作者的注意。
生:光线比较充足。
生:这回观察得比较清楚。
师:请你具体地说说。
评:既是比较清楚的印象,就应有较具体清楚的语言表述。
生: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面孔黄里带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隶体一字。这里。作者能够观察到先生面孔的颜色,瘦的程度,精神状态,头发、胡须的样子等,就证明他观察得清楚。
师:回答得很好!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这里观察的情况有些矛盾。比如: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这就是说鲁迅先生不是一般的瘦,而是一种病态的瘦,但又怎么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呢?
评:对同一的人或物的观察,不同的人,在语言表述上是会有区别的,在理解上也会有岐意。教者深知这一点,并有意抓住这一点,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刀。
师:啊,你提出了一个别人不大注意的问题,证明你学习用心。大家想想是不是矛盾的?
生:我认为不矛盾。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是对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来说的,是对形体观察的印象。而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是从先生的表情、目光中所获得的感觉。这是两码事,不能等同。
生:我看过鲁迅的照片,他确实很瘦,但两只眼睛很有神,像两把剑,我觉得作者的观察很准确。
生:我爷爷骨瘦如柴,脸色也不好,但精神提砾。
评:学生从各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形成互相补充,从而丰富了内容,加深了理解。
师:大家的分析正确、深刻。还有什么问题?
生:头发直竖就直竖,为什么要用精神抖擞形容呢?
生:我说,这是作者观察的感觉,好像我们形容禾苗长得很快。说是窜起来一样。
师:同学们能就课文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很好的。我们求知就需要这样,希望今后能继续发扬。我要问大家,第二次外貌观察的部位是集中在一一—
生:头部。
评:收缩第二次观察的焦点。
师:对,鲁迅先生头部的特征最突出。作者正是从局部的最主要的形象进行观察的。我们观察人物注意了特征,到写文章时也能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就不至于千人一面。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外貌观察,把它与第二次比较,看其中的异同o
生:我认为相同的有:观察人物的距离相同,光线的亮度相同,观察的部位基本相同。
生:我认为不同的有几点:注意力不同,这回特别注意。
生:这回观察得很清楚。例如这次不但观察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的烟嘴,连颜色细部也观察到了。
生:还观察到了长衫是牙黄羽纱的
师:再比较一下还有哪些不同?比方说某些词语的运用,表面看一样,实际包含的感情不一样。
评:再一次研究从表述准确反映观察的结果。
生:我认为两次都观察到的黄里带自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包含的感情不一样。上一次是对一个陌生人的观察,是一般的感情。而这一次是怀着感激之情对关怀自己的人的观察,所以黄里带白的脸色就有特别的感觉,而对所敬仰的人自然就存在怕有什么不幸发生在他身上的担心。
师:你分析得很正确。人带着感情观察事物与没有感情观察事物结果是不一样的。杜甫在国家灭亡、山河破碎的情况下去看花,感觉花在溅泪,听到鸟声也觉得是惊心的。作者此时正是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去观察人物,所以尽管观察的对象相间,但感受有别。这次外貌观察与第二次相比有异,就与感情有关。这次他是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一一对鲁迅有了进一步了解而望的。通过比较,我们懂得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观察一次比一次
生:细致。
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越来越—一一
生:深。
师:事实上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是不是单纯依靠外貌观察呢?
生:不是的。
师:还有什么观察?大家说说。
生:还有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
评: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观察外貌,还必须观察到人物的精神、心灵。教者引导学生迈步理解作者对人物由表象到内在的观察才行,从而使教学向深层次发展,避免了教学一般化的毛病。
师:请说得具体点。
生:"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作者就从先生的那一眼中感觉到那是正直与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般的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如果没有对眼神的观察,作者是无从获得这种感受的。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鲁迅先生这样向读者推荐别人的书。这句话是那样的普通,却使作者的心情激动而发生疑惑D为什么?因为自己是地位低微的"工人,却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诚恳劝告,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所以断定荐书人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师:通过语言的观察对先生的认识加深了。
评:对人物作心灵的内在观察,紧紧抓住语言和行动两才面,抓住了点子,突出了人物观察与分析的根本目标。
生:鲁迅先生对作者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本来三块两角的书,现在只收一块。钱。这件事情太出作者的外了,所以他感到惊奇诧异。对面前的这个人的认识又加深了。
师:你们的意见是,作者第三次观察是在对鲁迅先生的语言、神情、举止的观察,对先生的了解一步步加深的情况下来完成的,因此那印象要比单是外貌观察的第二次要深刻得多。对吗?
生:对。
师:这也可以说,由于对人物了解加深了,观察的感受也就加深。反过来,作者的感受加深,就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物。
评:强化分析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我们再看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观察除了上面讨论的那些外,还有别的方面吗?
生:还有鲁迅先生向作者解释为什么收他一块钱,使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热情帮助进步青年的人。这是语言观察。
评:人物的思怒与心灵是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所以在分析时,只有抓住人物的言行才能落实,才不会架空。才会出现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物。
生:作者交钱给鲁迅先生时,观察到了他的手瘦,此时作者心里难过得想哭出来。
师:怎么见得?
生:先生的瘦,是因为整个身心扑到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光明而奋斗的事业上,扑到关爱心青年进步的事情上。正如文章所说,先生把一生的时光交给了我们,他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师:以上谈的,是作者与先生偶然见面观察到的情况,我们称这种观察为直接观察。(师板书:直接观察)它是我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靠看书板、读资料、听广播等渠道来认识事物的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就叫间接观察。我们看作者认识鲁迅有没有间接观察的成份?。。
。评:从具体分析进入规律性知识的点拨,使教学又向深层发展一步。
生:有。当作者看到〈毁灭〉的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时,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作者为什么我得鲁迅译的书可信赖?因为他读过鲁迅的不少作品,了解了这位作家。
生:从本篇中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这句话里可知作者经常读鲁迅的作品。。。
生:作者说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一一这也证明作者读过介绍鲁迅的文章。
生: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这里也说明作者间接认识了鲁迅。
生: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这段语言更证明了作者早已对鲁迅先生有了全面了解:懂得鲁迅是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评:短暂的留意观察与长期的全面了解沟通的感情被激发起来了。
师:很好,这些都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间接观察。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对先生能了解得那么深,原来他是把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结合起来。(师板书:间接)
评:主体内容要突出,连带内容也不可丢。在完成立体内容教学的基础土,让学生讨论分析有关迄带内容起着丰富理解加深印象的作用。而不是可有可元的话题。
生:老师,一、二段分别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这是应该的。但为什么要交代作者的职业和当时的天气?
师:同学们说是为什么?
生:我认为交代本人的职业有必要。解放前的卖票员地位低下,因此被人欺负轻视。但作者却受到内山老板的优遇,说明内山没有小看他,侧面说明内山对中国人的感情是友好的,从而为下文书店出售中国作家翻译的进步书籍,在本文作者被是否买书感到为难时把鲁迅喊出来
生:因为是英国公司雇员,工资低,随时失业,为买书难做铺垫。
师:我想讲明一点,解放前不少洋人瞧不起中国人,洋资本家更不把所雇的中国工人当人看,随意打骂是常有的事。洋人在中国可以为所欲为,中国工人受了虐待是无法申诉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好,大家继续说。
生:更重要的是为展现鲁迅同情劳苦大众,关怀进步青年的思想行为做交代。
师:你是说鲁迅是个同情劳苦大众,关心进步青年的人是吗?。。
生:是的。(师板书:同情劳苦大众关心进步青年)鲁迅可以从作者外表看出他的身份,而鲁迅却向他热情荐书,在他因钱不够面露难色时慷慨地把自己翻译的书送给他,并且决定曹先生的书只收成本卖给他。假如对一个有钱人这样就没有价值了。
生:也为作者别后囚年的种种悲惨遭遇、最后走上革命道路作交代。
师:大家谈得很透彻。那么交代天气的必要性呢?
生:我认为是事情的起因之一。作者进书店的一个原因就是躲雨。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要向大家说一点掌故。作者不是说〈毁灭〉的后记没有切边吗?为什么?原来先生后期的书一律不切边。原因一是防污损。读两页割一下,读完后再切平,可以变旧为新。二是使专门查禁进步书籍的人查书不那么方便。不切边就这么回事。
评:说一个掌握,看似题外话,实为必要的交代,既为书不切ia作泣,又为教学环节的转换发挥调节作用。。。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分别说出投影的四幅图画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出示第一幅图)
评:使用主观教具本是教学中的寻常事,教者的用法却不同寻常。通常使用直观教具为配合讲解使用的本课教具,放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使用。不寻常的使用才法会产生不寻去,学生 毫无困倦之感。
生:这幅图是作者第二次观察鲁迅先坐外貌的情形。这次观察集中于人物的头部:脸、头发、胡须等。这次外貌观察比第一次清楚,原因是在近处,较注意,光线较充足。(师出示第二幅图)
生:这是作者第一次观察鲁迅先生外貌的情形。作者观察了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及抽烟的神态。由于是无意的观察,距离人物比较远,光线不足,故人物模糊。(师出示第三幅图)
生:这是作者第三次观察鲁迅先生外貌的情形。这次观察与第二次有相同之处:近、光线较充足。部位观察除了人物头部情况(如:脸、头发、胡须)外还有衣服的颜色、质地、烟嘴的颜色。这次观察是在作者对人物的语言、神态、举止交错观察,对人物的思想品质不断了解,怀有惊奇感激之情来完成的,所以观察得最清楚、细致,感受特深。这些与前两次大不相同。
(师出示第四幅图)
生:这幅图无什么观察。图中鲁迅的形象是作者缅怀先生浮现的,意在揭示: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他的精神在鼓舞着自己继续前进,走先生尚未走完的血的道路。
师:同学谈得都很好,证明这节课的效果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举止的直接观察和通过书刊了解人物的间接观察,了解认识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人、了解人,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和特点:教材每一单元均选择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主题;第三单元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校园的春天》以校运会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设计知识和技能技巧,并从设计标志开始完成海报设计等一系列的设计活动。
本课是为学生学习和了解标志设计而设置的,有制作要求,学生对标志本不陌生,而且通过小学阶段的手工制作学习,已能进行简单的设计来装饰和美化身边的环境,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已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
2.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加深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知识目标: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标志的功能和艺术美感。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欣赏评议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标志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重难点和应对策略:因为课堂的实践要求,我这堂课的重点是了解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及设计方法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把难点定为设计出拓展思维,设计明确、美观、新颖的校运会标志。因此,我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标志概念,通过欣赏和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运用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情,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 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调查生活中的标志,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标志设计及其文化背景。通过查找资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在多个环节让学生欣赏图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理论性的知识点尽量简说,再通过作业和评议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运用投影、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提高用形来传递信息、表达概念与情感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
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多媒体展示画面,导入新课,明确概念后再做针对性提问。
2.感受了解
(一)欣赏交流
①、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和师生收集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每个角落。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分析、交流,师巡行观察。
②、标志的不同种类,如: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用于商品上的商标;交通标志;会议标志,如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团体组织标志,像共青团团徽和少先队的星星火炬;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如中国铁路的标志、公安机关的标志;和其他表明各种事物性质、用途的指示性记号等。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
①、标志的艺术特征:简练、概括、独特、美观、象征性强。
以下三点基础常识系教材原文,让学生浏览教材后自己说出。
②、标志的用途:是人们用来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
③、标志的设计要素:易识别、简洁明了、醒目、注意使用场合及视觉效果等。
(二)讨论探索
教师用课件展示一组标志设计,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出标志设计的组合方式和方法。1、文字组合、2、图形组合、3、文字和图形组合、4、数字组合、5、抽象组合等。
通过图例判断、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体验不同标志的美感,明确标志的设计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标志的理解)
(三)实践探究:
1、课件展示2008北京奥运会标志并伴解说词,让学生体验会徽的创作思路。
2、总结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拓宽审美视野,在欣赏、分析、讨论标志的设计思路与理念的过程中,体会标志的美感与内涵,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了解标志的设计步骤]
3.创作体验
①、按要求设计一个标志设计方案
鼓励同学间相互合作。
②、教师示范,音乐营造氛围
教师同时自己示范设计;发现学生有独特创意的作业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究、创新,完成与标志的对话与体验,感受设计制作的乐趣
4.展示小结
①、用投影仪展示典型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述创意。
②、学生互评(标准:作业是否突出了标志的特点;构思是否合理,创意是否巧妙;是否易于识别并能使人产生深刻印象。说出作品满意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③、教师适当点评,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展示,培养敢于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互评,拓宽学习思路,同学之间互相借鉴提高,通过教师点评,肯定学生设计的优点及不足所在)
5.课后拓展
收拾整理,同时向学生提出建议,由同学自发地组织收集各种标志,然后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或提出修改建议;也可以尝试着为没有标志的单位、场所模拟设计标志。
板书设计
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
一、 标志的种类
二、 标志的艺术特征:简练、概括、独特、美观、象征性强
三、 标志的用途
四、 标志的设计要素
五、 标志的构成形式:图形组合方式、文字、图文、数字、抽象组合 方式等等。
六、 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
1、选题――明确 2、构思――新颖 3、构图――定稿
4、定稿――加工 5、着色――单纯
★ 设计说课稿
★ 海燕说课稿设计
★ 《风筝》说课稿设计
★ 说课稿的设计意图
★ 《话说家访》说课稿设计
★ 参观券的设计说课稿
★ 《椅子的设计》说课稿
★ 桂花雨说课稿设计
★ 高中语文《祝福》说课稿设计
★ 育婴师游戏设计说课稿
标签:
03-18 14:53:54
03-18 14:51:07
03-18 14:47:48
03-18 14:44:44
03-18 14:40:44
12-04 14:30:57